截至2021年底,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.67亿,占总人口的18.9%;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亿以上,占总人口的14.2%。2035年左右,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,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%,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。在未富先老背景下,如何发挥社区养老作用,推动老有所养目标实现,成为社会和媒体关注的热点。近日,针对社区养老模式,新华日报对我院师生进行了专访。
永利总站ylzz55副院长、江苏省老年学学会老年学研究基地委员会主任孙中艮教授谈到,养老方式经历了从家庭养老到社会养老的变迁,并且向多元化养老方式转变,一些诸如医养和康养等新兴养老方式不断出现。在推动老有所养目标逐步实现过程中,不同主体应该发挥各自能动性。从高校来讲,除人才培养职能外,高校还有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职能。一方面,高校可以针对社区养老开展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,深入探讨“养”的内涵和外延,以及“养”的机制和模式等。另一方面,高校还可以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,借助于搭建的各种平台,更好地服务社会。
永利总站ylzz55社会保障系副主任、江苏省老年学学会老年学研究基地委员会秘书长陈际华副教授谈到,社区养老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定位是“依托”,如何更好地发挥其“依托”作用,可以基于养老服务的供需对接,通过资源整合、资源链接,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品牌化、专业化、标准化、连锁化,更好地发挥养老服务功能。
永利总站ylzz55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温静娴同学谈到,医养康养相结合,应该从不同的主体入手,例如政府方面,进一步完善各方面政策、制度,加强人才培养等;社区方面,可以进一步发挥纽带作用;还可以整合多方面的家庭、社会力量等,共同为医养康养做出贡献。
社会保障系供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