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红义研究员讲座:媒介社会学中的“把关”

发布者:林苍桑发布时间:2019-11-25浏览次数:1304

      20191122日下午1430分,永利总站ylzz55“传媒视界”第37期学术分享会在江宁校区致高楼A205会议室举行。本次分享会主题为《媒介社会学中的“把关”——一个经典理论的形成、演化与再造》,主讲人为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的白红义研究员。新闻传播学系主任张杰教授主持了此次活动。

      白老师介绍了他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。他首先界定了“把关”概念。“把关”是挑选、写作、编辑、定位、安排调度、重复或者修改那些即将成为新闻的信息的过程,是对信息流动过程的一种隐喻式表达,其中提及的关卡、渠道等并不真实存在。在新的媒介环境下,新闻业的现实发展促使我们重新审视、重新评估和重新思考数字时代的把关过程。

      白老师认为,不断发掘新的把关主体,探索新的把关模型,提炼新的把关机制,构建新的把关理论之时,把关人的思想渊源和知识传统依然影响着后续的发展。因此,有必要从把关研究的起点开始,探寻这一经典理论的演进过程。而他将把关理论70年来的发展视为一个经典理论的形成、演化和再造过程,通过“重访”早期的把关研究,重新梳理前辈学人对这一理论的认识和理解,考察其在特定的历史背景、社会背景和智识背景下如何发展和演变而来。“重访”不是为了单纯地返回过去,而是希望通过对历史线索的发掘和延伸,为当下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资源和分析视角。

      而随着数字技术进入新闻业带来新闻生态的巨大变化,这一古老的理论有所复兴,甚至出现新的生机。研究者们一面承认,把关依旧是个有用的分析工具;另一方面又指出,把关实践正处于转型之中,亟需与之相匹配的新理论出现。把关的概念已被用来涵盖新闻业中越来越多的不同原理和实践,如果将其与当代新闻业联系起来,把关理论展示了三种模型:1.第一种模型与最初的把关概念紧密相关,专注于信息传输的线性过程;2.第二种模型描述的是一个非线性传播过程,新闻记者可以与公民和权威决策者建立联系,成为新闻来源,之后可以与双方代表作为新闻听众;3.第三种模型则是直接把决策者与公民进行连结,传统媒体作为公民与权威决策者之间的主要中介的角色逐渐消失了。

      在数字新闻业的环境下,对于把关隐喻的使用方式越来越多元化,在不同的研究者那里,它可能是一种角色、功能,也可能是一个理论、一个模型。在数字媒体环境下,新闻流动、选择、分发、消费的过程日益复杂,不断会有新的现象和问题出现,有待把关研究的再理论化。

      但又不仅于此,如果说在传统把关理论里,把关长期作为一个描述性的理论有其特定价值,侧重于解释新闻建构过程中的后台知识,成为社会环境与社会成员之间进行中介的纽带。那么现在除了这一描述性特质外,还应关注把关的目的、把关的性质、把关的时间性、把关的主体、把关的脉络等具有规范性质的问题。在众声喧阵的数字媒体时代,把关不应是为了控制信息的流动,而是应当成为促进新闻与公众之间进行有效连接的机制。

 白红义老师是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,CSSCI来源期刊《新闻记者》杂志特约编辑,复旦大学文学(新闻学)博士,政治学博士后,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纳伯格传播学院访问学者,2018年上海市浦江人才。


Baidu
sogou